学习强国:【烽火记忆·民族脊梁】烽火淬炼的脊梁——写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发布日期:2025-08-28 08:17 来源: 作者:韩青燕 浏览次数:


站在80年后的阳光里回望,1945年9月3日的胜利欢呼仿佛仍在历史长廊里回荡。那不是普通的节日庆典,而是一个民族用14年血火淬炼出的重生宣言。当80载光阴将硝烟滤成记忆,我们这代人触摸历史的方式,早已从长辈膝下的故事变成博物馆里泛黄的家书、档案馆中模糊的照片,却依然能在字里行间摸到那个年代的体温。

战争的本质,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时间线与战役名称。它是北平沦陷时学生们撕碎的课本,是四行仓库窗口探出的刺刀寒光,是滇缅公路上南洋华侨用血肉铺就的运输线。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士兵,或许昨天还是田埂上的农夫、学堂里的先生,当战火烧到家门口,便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脊梁。这种无需号令的自觉,恰是民族精神最原始的模样:平时散落如星,战时聚作燎原之火。

我们这代人读抗战史,常被一种矛盾的情感缠绕。既为“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而刺痛,也为“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决绝而热血。那些在装备悬殊下依然发起冲锋的身影,那些在亡国阴影里坚持办学的先生,那些把最后一粒米留给伤员的百姓,他们未必懂得“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却用最朴素的认知守护着脚下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家,不能让豺狼闯进柴门。

有人说,和平年代谈抗战,难免显得遥远。可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那封“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家书,看到少年战士留在战壕里的那支钢笔,会突然懂得:所谓历史,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它是无数个“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的假设里,藏着的对当下生活的珍视;是面对困境时,那句“我们的前辈能扛过去,我们也能”的无声信念。

如今的世界,依然有硝烟在局部弥漫,依然有霸权在肆意横行。纪念80年前的胜利,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得: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着守护的遗产。那些在战争中淬炼出的坚韧、团结、清醒、勇敢品质,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穿越迷雾的指南针。

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何种姿态纪念?不必刻意模仿先辈的呐喊,只需在平凡的日子里守住那份清醒,知道哪条路是上坡路,哪样的生活值得捍卫。当青年人为科技突破彻夜攻关,当普通人在岗位上坚守职责,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说出“中国立场”时,都是在续写那段烽火岁月里未完成的故事。

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总能在不同时代找到共鸣。80年前,先辈们用胜利告诉世界“中国不会亡”;80年后,我们用发展证明“中国在变强”。而连接两个时空的,正是那根从未弯折的民族脊梁。它不在教科书的黑体字里,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在抬头望见国旗时,心头那一闪而过的热流里。

烽火的记忆会随时间淡去,但脊梁的硬度,永远是丈量民族生命力的标尺。这或许就是80周年纪念最深沉的意义,让我们在回望中确认: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有些力量,历经沧桑而愈显坚韧。(韩青燕)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