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烽火记忆·民族脊梁】烽火中的民族气节

发布日期:2025-09-04 11:15 来源: 作者:王朵 浏览次数:


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触摸岁月的经纬,烽火的滚滚烟尘在思想的土壤上弥漫,焕发出“我辈当自强”的新时代国民精神光芒。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交织着苦难与抗争、沉沦与觉醒的复杂史诗,一半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一半是凤凰涅槃后的重生记。如何从亡国灭种的边缘翻身做主,抵达今日的盛世繁华?答案藏在一批批如浪潮般涌现的爱国先驱身上——他们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不畏强权,用脊梁撑起民族的未来,让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依然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一个世纪前,这首诗歌在北大红楼的红墙之下热烈传唱。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封建压迫与列强环伺的困境,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与主将李大钊在迷茫中求索,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寻找方向。当“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誓言穿破苍穹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燎原之火便在中华大地迅速蔓延。

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通宵达旦笔耕不辍,在旧思想的荒原上立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以尖锐的笔触撕开封建礼教的伪装,让“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光芒照进国人蒙昧的心灵。李大钊则带着满腔赤诚,带领学生、工人走上街头,反对“巴黎和约”的屈辱条款,声讨卖国贼的卑劣行径。他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如同一泓清泉注入青年人的思想长河,让共产主义的火种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在这场思想革命的洪流中,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新文化战队”。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利刃,剖开旧社会“人吃人”的礼教本质;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信”,以幽默的笔锋让新文化如涟漪般扩散……他们不惧北洋政府的强权压制,以笔为剑抨击时弊,以文字为号角唤醒灵魂,在思想的战场上筑起了民族觉醒的长城。

当火车轰鸣着驶过京张铁路的青龙桥车站时,一座巍峨的铜像永远定格住“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身影。这条中国独立自主修筑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曾被外国工程师断言“中国人绝不可能完成”。面对高山深涧的天险、资金短缺的窘迫、技术封锁的刁难,詹天佑毅然接下这副重担。白天,他风餐露宿在山野河沟间丈量测绘;夜晚,他在油灯下验算数据、绘制图纸。创造性的“人”字型路线破解了越岭难题,自主研发的自动挂钩法保障了行车安全,四年工期提前完成的奇迹,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京张铁路的钢轨上,不仅承载着列车的重量,更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历史的烽烟中,更有无数英烈用血肉之躯铸就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杨靖宇、赵一曼、左权……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民族救亡的夜空,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如今,烽火已散,山河无恙,但那浸润在岁月中的民族气节从未褪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它化作航天人征服星辰大海的勇气,化作科研工作者突破技术壁垒的坚韧,化作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铭记历史,让自强不息的信念永远炽热,让坚韧不拔的品格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气节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王朵)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