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爱我国防】铸剑为犁七十载 赤心卫国万年长

发布日期:2025-09-16 16:38 来源: 作者:张琛晖 浏览次数:

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东风导弹划破长空的轨迹,从黄浦江畔的“万国牌”受阅装备到福建舰航母劈波斩浪的雄姿,中国国防史是一部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的民族复兴史诗。它不仅镌刻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记忆,更闪耀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征程。

1949年开国大典上,17架受阅飞机因数量不足不得不“飞两遍”。三年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其引擎轰鸣声宣告了“万国牌”时代的终结。1956年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等科学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突破导弹技术封锁,1960年首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导弹事业“零的突破”。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完成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海军、空军相继成立,1966年战略导弹部队组建,1988年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这些突破性成就共同构建起捍卫国家主权的钢铁防线。

1964年罗布泊的蘑菇云震惊世界,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毛泽东“要搞一点原子弹”的决策背后,是于敏、黄旭华等科学家隐姓埋名数十载的坚守。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钱学森提出的“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已使中国航天技术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飞,2012年辽宁舰航母入列,2017年歼-20隐身战机亮相珠海航展,2022年福建舰航母完成电磁弹射试验。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高超音速武器试验成功、激光武器实战部署,这些成就印证着钱学森“航天强国梦”的预言,更彰显“科技强则国防强”的真理。

2015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打破沿袭半个世纪的总部制、大军区制,构建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陆军“瘦身”组建合成旅,海军舰艇总吨位跃居世界第二,空军歼-20、运-20、直-20“20家族”成建制列装,火箭军东风-41、巨浪-3导弹形成战略威慑。智能化战争浪潮中,中国军队率先布局。西部战区开展无人机蜂群作战试验,东部战区构建“智能云脑”指挥系统,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天河”超算支撑人工智能训练。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精度达厘米级,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实现无条件安全传输,这些“黑科技”正在重塑未来战场规则。

从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撞向吉野号的悲壮,到南海岛礁建设者顶风冒雨的坚守;从抗美援朝战场上“钢少气多”的奇迹,到福建舰电磁弹射器腾起的烈焰,中国国防史始终贯穿着“生于忧患”的警醒与“强军有我”的担当。

站在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铭记。那艘从嘉兴南湖驶出的红船,已成长为劈波斩浪的钢铁巨舰;那支“小米加步枪”的队伍,正向着打造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阔步前行。让我们以国防教育为炬,点燃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共同铸就新时代的万里长城!(张琛晖)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