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烽火记忆·民族脊梁】让显影的光,照彻复兴的路

发布日期:2025-09-16 16:39 来源: 作者:马赛楠 浏览次数:


摄影是一瞬间与永恒的艺术定格。当时间的长河缓慢淌过历史的沙滩,那些深埋于时光角落的黑白影像却越发清晰地回响在我们面前,沉重地回望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痛的印痕。光影闪过的瞬息,映照着一段不忍卒视的民族痛史,更留下了对永续和平与对逝者尊重悲叹的反复思考。2025年,电影《南京照相馆》以一抹暗房的红光刺破历史迷雾。影片中,照相馆学徒将颤抖的双手浸入显影液,日军屠城的暴行在底片上逐渐浮现,每一帧都是1937年南京的血泪。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一幕让人动容:主人公金师傅毅然选择留下,在残破的照相馆里为无数如尘埃般飘零的苦难同胞记录下他们存在过的最后一瞥。镜头所掠过之景,皆为浸透血泪的真实见证。镜头下的每一张脸,皆是无声却泣血的控诉。金师傅坚守的已非方寸屋宇——他在守护一种绝境之中顽强留存的人道光辉,于至暗深渊处透射出的最后几抹生之微光,为世界保有着南京城永不熄灭的心灵灯塔。

这份关于敬畏与守护的历史重量,其实与当下网络上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全名的纠正相互呼应。网友们的呼吁,点明纪念馆真正准确的全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一字一句的斟酌,实则是精神家园的精准奠基:我们纪念的从来不是那场残酷冰冷的“大屠杀”,而是大屠杀下三十万同胞的不幸罹难。名称的细微差异,却承载着意义深远的不同——我们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的链条,而是对那份苦难的无声致哀,对生命尊严的绝对尊重;其核心更是对战争本身、非人性暴行的深彻警醒与决绝拒绝。名称的一丝不苟,体现的是我们民族走向成熟的集体意志:拒绝历史伤痛被含糊稀释,坚决守护遇难同胞的尊严清晰而坚定地铭刻在后人心中。

那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无数英烈以热血浇灌出不倒的民族脊梁,以坚毅牺牲筑起和平大厦的基石。我们今天用最准确的名字镌刻那段历史,如擦亮一面时光镜鉴,是为了让后来者能清晰地认出战争最深处的面孔,为逝者献上我们最诚挚的凭吊,更向人类和平的天空传达一声充满力量的宣告:悲剧无法重演,是因为我们清醒地记得每一个惨淡黄昏下的个体是如何消逝的。

八十载光阴荏苒,抗战精神仍在新时代显影:罗瑾、吴旋保存底片的壮举,与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白刃破敌、衡阳守军血战47天的壮举同源——位卑未敢忘忧国。电影中老金以命护佑林毓秀携证出逃,现实中杨靖宇将军腹中仅余草棉。这种气节化作今日面对霸权打压时的“卡脖子”技术攻坚。当《城门谣》在瓦砾间响起,当国家公祭日的钟声回荡在江东门,文化记忆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盾牌。当相片已然微黄模糊,后世的敬意当永远崭新。我们守护过往的痕迹,正是为了用这清晰的影像照亮明日中国的方向——一个无需再次牺牲生命去捍卫尊严与和平的美好未来。

今日,我们以“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名正本清源,以“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底片守护真相。抗战精神从未封存于历史——它是青年在弹幕中刷屏的“吾辈自强”,是留学生“世界需知晓南京”的呐喊,是每个中国人对“三十六丈高”的城门永续传唱。

胶片会褪色,但光不会。80年前,先辈用一张底片定格民族的苦难与尊严;80年后,我们用准确的语言、坚定的脚步、昂扬的姿态,把那段记忆继续显影。让显影的光,照彻复兴的路——这,便是2025年我们对抗战胜利80周年最深情的回答。(马赛楠)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