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佑散文——《镜头里的滚烫记忆》
发布日期:2025-08-01 11:59
来源:
浏览次数:次
雨丝斜斜掠过窗棂时,我正摩挲着《丰碑永驻——抗美援朝蒲城籍老战士影像集》的封面。这本影像集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指尖碾过布面肌理,四年光阴竟在这触感里泛起褶皱。2021年梨花纷飞时节,我们30多位摄影人与这项意义非凡的拍摄活动紧紧相系——从蒲城县摄影家协会孙瑞峰主席组织提出构想时的星光初绽,到信息摸排时的踏遍街巷,再到策划会上的思维碰撞、分组拍摄时的风雨兼程,直至蒲城、渭南两次影展的热泪盈眶,最终凝结成这本沉甸甸的影像集。
那些日子里,老战士们的朴实与真诚像蒲城的黄土般厚重,总在不经意间漫过心堤。我们的镜头曾掠过17个镇办的晨曦与暮色,151位健在老战士的皱纹里,藏着长津湖的冰雪、上甘岭的硝烟,也藏着对和平最滚烫的期盼。他们颤巍巍展开的旧照片,指腹反复摩挲的弹痕,都在快门声里成了永恒。
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和感人故事。“丰碑永驻”四个字在台灯下漾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四年前那个清晨,李玉峰老人指尖抚过战友照片的温度——那是岁月也无法冷却的滚烫。
第一次扛着相机走进李玉峰老人的小院,四月的阳光正斜斜淌在窗台上,像淌着一汪融化的金子。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个褪色的铁皮盒,见我们来,他颤巍巍地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泛黄的照片。“这是马占山,甘肃人,跟我睡一个坑道的;这是李栓柱,咱蒲城同乡,牺牲时才十九……”他的指尖划过照片上年轻的面庞,像抚摸着易碎的星辰,七十多年的风霜仿佛从未在记忆里落过尘埃。
讲到一次夜袭战,马占山为了掩护他炸碉堡,被流弹击中胸口,“他倒下去时还喊‘快炸!别管我!’”老人的声音突然哽咽,原本挺直的腰板微微佝偻,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可下一秒,他又猛地坐直了:“但我们赢了!那碉堡炸得好!”阳光穿过他花白的头发,我按下快门的瞬间,看见时光在他脸上刻下的沟壑里,依然跳动着当年的火焰。
同年深秋,我跟着蒲城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兵老师走进蒲城龙池镇的重泉村。90岁的孙午元老人蜷缩在炕上一角,烟火熏黑的墙面上,悬着一幅褪色的志愿军像。听见我们说要拍照,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挣扎着坐起身。
“雄赳赳,气昂昂……”不成调的歌声从他干裂的唇间挤出来,混着浓重的喘息。儿子在一旁抹泪:“这是父亲唯一记得的歌了。”我蹲在炕前调光圈,看见老人枯瘦的手指在膝头打着节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忽然,他猛地挺直脊背,喉结剧烈滚动,歌声陡然挣脱喘息的束缚——那是穿越七十载硝烟的嘶吼,震得屋顶上的尘土簌簌坠落,像为这声呐喊撒下的星尘。我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取景器里的老人,皱纹里盛着未落的星光。
王德寿老人的故事,是在他家炕头听的。记得那天在他家堂屋,阳光透过木格窗,在地上拼出细碎的光斑。90岁的后勤运输兵从樟木箱里捧出红绸裹着的军功章,指腹一遍遍摩挲着那些弹痕般的纹路,像在触摸一段结痂的往事。说起冒着炮火送补给的日子,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仿佛还握着当年的方向盘。“那会儿哪有什么路?全是弹坑。敌机就在头顶盘旋,机炮子弹嗖嗖地擦着车厢飞,司机们闭着眼往前冲——能送上去一车弹药,就多一分胜算,多救几个弟兄的命。”他忽然指向墙上的一幅地图:“你看这运输线,每一公里都埋着战友。有次我亲眼见老张的车被击中,他硬是把着方向盘冲过封锁线,车刚到阵地,人就趴在方向盘上不动了……”老人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一声长叹。我瞥见他手腕上一道月牙形的疤痕,“这是翻车时被铁片划的,不算啥。”他摆摆手,可镜头里的他,眼眶红得像浸了晚霞的布。
王德寿老人擦拭军功章的画面总让我喉头发紧。“这枚三等功,是用三辆卡车换来的。”他忽然抬头,阳光恰好落在他眼角的疤痕上,“运输线被轰炸时,我和战友推着卡车在弹坑里爬,能多送一发炮弹,前线就多一分胜算。”老人忽然将军功章贴在脸颊上,耳廓轻蹭着冰凉的金属,像在倾听七十载前运输线上的引擎轰鸣。我悄悄后退,镜头里的红绸在微风中颤动,恍若当年硝烟里飘扬的战旗。
相册最后一页,是2022年渭南影展的照片。暴雨如注,92岁的惠风财老人拄着拐杖立在自己的展板前,浑身早已湿透,却执意要给照片里牺牲的副连长敬个礼。那天我举着相机护在他身后,雨水顺着镜头淌下来,模糊了取景器。
“他就埋在马良山。”老人的声音混着雨声,“当年他把我拖进弹坑,自己留在外面挡子弹。”他抬手的刹那,拐杖从掌心滑落,在积水中溅起一圈细碎的水花。我连忙扶住他,却见他盯着展板上年轻的面庞,喃喃道:“你看,咱连赢了……”
合上相册时,雨已经停了。台灯在封面上投下小小的光晕,像个永不熄灭的火炬。忽然想起蒲城县摄影家协会顾问雷韫良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拍的不是照片,是让历史活着的证据。”指尖拂过那些泛黄的影像,忽然明白——真正的丰碑,从不在纸页里,而在每个被感动过的灵魂深处,在一代又一代人含泪的凝视中,永远滚烫。
最让我难忘的,是车战料老人在轮椅上讲的那场遭遇战。88岁的老人平时话不多,可一提起在敌后炸桥的经历,突然就来了精神。“我是特务连的,那会儿讲究‘先下手为强’!”他枯瘦的手臂猛地扬起,在胸前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像当年挥着刺刀扑向敌人时那般决绝,“我把美军军官的头用衣服蒙住,俩人滚下山坡,他晕得久,我先醒了——摸到块石头就砸下去……”
他的动作越来越快,轮椅都跟着摇晃,唾沫星子溅在胸前的军功章上。那枚二等功奖章被摩挲得发亮,是他唯一随身带着的老物件,像揣着一段滚烫的岁月。“我不是英雄,”讲完他突然安静下来,喘着气说,“活下来的都是运气,真正的英雄埋在朝鲜的土里了。”我放下相机,发现取景器里的自己,眼眶早湿了。
还有常新房老人,87岁的工程兵,头部的伤疤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他老伴悄悄跟我们说,老人这几年总腿疼,想申请个轮椅。话没说完,就被老人厉声打断:“说啥呢!国家给的够多了,咱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他转头看向我们,眼神亮得惊人,“当年跨过鸭绿江,就没想过活着回来。现在能吃能喝,还求啥?”
那天离开时,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回头望,看见他扶着墙,对着我们的方向,慢慢敬了个军礼。那曾弯曲的脊梁在暮色里挺得笔直,像一座永不倾颓的山。
这些镜头里的瞬间,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影像。它们是老兵们用生命焐热的记忆,是刻在骨头上的忠诚,是岁月也带不走的滚烫,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何天佑)
雨丝斜斜掠过窗棂时,我正摩挲着《丰碑永驻——抗美援朝蒲城籍老战士影像集》的封面。这本影像集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指尖碾过布面肌理,四年光阴竟在这触感里泛起褶皱。2021年梨花纷飞时节,我们30多位摄影人与这项意义非凡的拍摄活动紧紧相系——从蒲城县摄影家协会孙瑞峰主席组织提出构想时的星光初绽,到信息摸排时的踏遍街巷,再到策划会上的思维碰撞、分组拍摄时的风雨兼程,直至蒲城、渭南两次影展的热泪盈眶,最终凝结成这本沉甸甸的影像集。
那些日子里,老战士们的朴实与真诚像蒲城的黄土般厚重,总在不经意间漫过心堤。我们的镜头曾掠过17个镇办的晨曦与暮色,151位健在老战士的皱纹里,藏着长津湖的冰雪、上甘岭的硝烟,也藏着对和平最滚烫的期盼。他们颤巍巍展开的旧照片,指腹反复摩挲的弹痕,都在快门声里成了永恒。
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和感人故事。“丰碑永驻”四个字在台灯下漾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四年前那个清晨,李玉峰老人指尖抚过战友照片的温度——那是岁月也无法冷却的滚烫。
第一次扛着相机走进李玉峰老人的小院,四月的阳光正斜斜淌在窗台上,像淌着一汪融化的金子。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个褪色的铁皮盒,见我们来,他颤巍巍地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泛黄的照片。“这是马占山,甘肃人,跟我睡一个坑道的;这是李栓柱,咱蒲城同乡,牺牲时才十九……”他的指尖划过照片上年轻的面庞,像抚摸着易碎的星辰,七十多年的风霜仿佛从未在记忆里落过尘埃。
讲到一次夜袭战,马占山为了掩护他炸碉堡,被流弹击中胸口,“他倒下去时还喊‘快炸!别管我!’”老人的声音突然哽咽,原本挺直的腰板微微佝偻,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可下一秒,他又猛地坐直了:“但我们赢了!那碉堡炸得好!”阳光穿过他花白的头发,我按下快门的瞬间,看见时光在他脸上刻下的沟壑里,依然跳动着当年的火焰。
同年深秋,我跟着蒲城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兵老师走进蒲城龙池镇的重泉村。90岁的孙午元老人蜷缩在炕上一角,烟火熏黑的墙面上,悬着一幅褪色的志愿军像。听见我们说要拍照,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挣扎着坐起身。
“雄赳赳,气昂昂……”不成调的歌声从他干裂的唇间挤出来,混着浓重的喘息。儿子在一旁抹泪:“这是父亲唯一记得的歌了。”我蹲在炕前调光圈,看见老人枯瘦的手指在膝头打着节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忽然,他猛地挺直脊背,喉结剧烈滚动,歌声陡然挣脱喘息的束缚——那是穿越七十载硝烟的嘶吼,震得屋顶上的尘土簌簌坠落,像为这声呐喊撒下的星尘。我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取景器里的老人,皱纹里盛着未落的星光。
王德寿老人的故事,是在他家炕头听的。记得那天在他家堂屋,阳光透过木格窗,在地上拼出细碎的光斑。90岁的后勤运输兵从樟木箱里捧出红绸裹着的军功章,指腹一遍遍摩挲着那些弹痕般的纹路,像在触摸一段结痂的往事。说起冒着炮火送补给的日子,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仿佛还握着当年的方向盘。“那会儿哪有什么路?全是弹坑。敌机就在头顶盘旋,机炮子弹嗖嗖地擦着车厢飞,司机们闭着眼往前冲——能送上去一车弹药,就多一分胜算,多救几个弟兄的命。”他忽然指向墙上的一幅地图:“你看这运输线,每一公里都埋着战友。有次我亲眼见老张的车被击中,他硬是把着方向盘冲过封锁线,车刚到阵地,人就趴在方向盘上不动了……”老人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一声长叹。我瞥见他手腕上一道月牙形的疤痕,“这是翻车时被铁片划的,不算啥。”他摆摆手,可镜头里的他,眼眶红得像浸了晚霞的布。
王德寿老人擦拭军功章的画面总让我喉头发紧。“这枚三等功,是用三辆卡车换来的。”他忽然抬头,阳光恰好落在他眼角的疤痕上,“运输线被轰炸时,我和战友推着卡车在弹坑里爬,能多送一发炮弹,前线就多一分胜算。”老人忽然将军功章贴在脸颊上,耳廓轻蹭着冰凉的金属,像在倾听七十载前运输线上的引擎轰鸣。我悄悄后退,镜头里的红绸在微风中颤动,恍若当年硝烟里飘扬的战旗。
相册最后一页,是2022年渭南影展的照片。暴雨如注,92岁的惠风财老人拄着拐杖立在自己的展板前,浑身早已湿透,却执意要给照片里牺牲的副连长敬个礼。那天我举着相机护在他身后,雨水顺着镜头淌下来,模糊了取景器。
“他就埋在马良山。”老人的声音混着雨声,“当年他把我拖进弹坑,自己留在外面挡子弹。”他抬手的刹那,拐杖从掌心滑落,在积水中溅起一圈细碎的水花。我连忙扶住他,却见他盯着展板上年轻的面庞,喃喃道:“你看,咱连赢了……”
合上相册时,雨已经停了。台灯在封面上投下小小的光晕,像个永不熄灭的火炬。忽然想起蒲城县摄影家协会顾问雷韫良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拍的不是照片,是让历史活着的证据。”指尖拂过那些泛黄的影像,忽然明白——真正的丰碑,从不在纸页里,而在每个被感动过的灵魂深处,在一代又一代人含泪的凝视中,永远滚烫。
最让我难忘的,是车战料老人在轮椅上讲的那场遭遇战。88岁的老人平时话不多,可一提起在敌后炸桥的经历,突然就来了精神。“我是特务连的,那会儿讲究‘先下手为强’!”他枯瘦的手臂猛地扬起,在胸前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像当年挥着刺刀扑向敌人时那般决绝,“我把美军军官的头用衣服蒙住,俩人滚下山坡,他晕得久,我先醒了——摸到块石头就砸下去……”
他的动作越来越快,轮椅都跟着摇晃,唾沫星子溅在胸前的军功章上。那枚二等功奖章被摩挲得发亮,是他唯一随身带着的老物件,像揣着一段滚烫的岁月。“我不是英雄,”讲完他突然安静下来,喘着气说,“活下来的都是运气,真正的英雄埋在朝鲜的土里了。”我放下相机,发现取景器里的自己,眼眶早湿了。
还有常新房老人,87岁的工程兵,头部的伤疤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他老伴悄悄跟我们说,老人这几年总腿疼,想申请个轮椅。话没说完,就被老人厉声打断:“说啥呢!国家给的够多了,咱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他转头看向我们,眼神亮得惊人,“当年跨过鸭绿江,就没想过活着回来。现在能吃能喝,还求啥?”
那天离开时,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回头望,看见他扶着墙,对着我们的方向,慢慢敬了个军礼。那曾弯曲的脊梁在暮色里挺得笔直,像一座永不倾颓的山。
这些镜头里的瞬间,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影像。它们是老兵们用生命焐热的记忆,是刻在骨头上的忠诚,是岁月也带不走的滚烫,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何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