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先进典型|向“三秦楷模”学习:张雷威

发布日期:2021-04-27 13:46 来源:西部网 作者: 浏览次数:

日前,陕西省委办公厅作出《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路生梅张雷威同志和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学习的决定》,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活动。陕钢集团微信即日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三秦楷模”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秦楷模——张雷威

张雷威,男,1955年生,中共党员,系国家电网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榆林市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县(市、区)19个乡镇56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种树固沙、修路建房、兴建人畜饮水工程等,持续改善贫困村生存环境,并积极推广“适度养殖”,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帮助1.2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央媒报道称他为“无怨无悔的扶贫老黄牛”“脱贫攻坚的点子王”。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56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种树固沙、修路建房、兴建人畜饮水工程等,改善贫困村生存环境,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帮助1.2万名群众实现了脱贫。二十年如一日的扶贫帮困,他被群众称为扶贫“老黄牛”、扶贫“点子王”,他就是“三秦楷模”——张雷威。

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

2000年,国网陕西榆林供电公司党员干部张雷威主动请缨,响应党中央号召到榆林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能不能认真负责,能不能把贫困村民当作亲人,把脱贫当作自己的事,是对扶贫干部的考验。初到神木县芹菜沟村驻村扶贫,张雷威早上进村,晚上返城。3天过去,张雷威只认得几个村干部,村民的眼神满是不信任。

于是,张雷威决定把家安在村头废弃的小学校。村支书解兰兰、村主任解礼兴极力反对:这么个环境怎么能住人?张雷威说:“我可不能‘水上漂’,得沉下去、扎下根,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他除杂草,刷房子,安玻璃,盘土炕……两天后,炊烟升起。之后,他白天到地头和村民拉家常;晚上灯开亮,引来三三两两的村民谈天说地。

一周后,村民大会召开,谁家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牲口,谁家娃在上学或在哪里打工,他张嘴就说得上来。这让村民刮目相看:这个老张不简单哩!

紧接着,张雷威采取了驻村后的第一个行动——把在外打工的劳力叫回来栽树。可当200棵枣树苗从外地拉回时,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来了。

还栽不栽呢?村民们在村委会议论纷纷。“不就是一点风沙嘛,栽!”张雷威带头扛起一捆树苗走进风沙。飞沙走石,打得人脸上生疼,一张口满嘴都是沙子。乡亲们没有一个掉队,跟着张雷威把树栽完了。

芹菜沟村村民习惯喂养骡子。张雷威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向村民提出不养骡子改养牛。张雷威掰着指头给大家算:骡子力气大,拉车耕地跑得快,但是一头强壮骡子五六年就得淘汰,卖肉也就一两千元。如果换成饲养秦川母牛,虽然拉车耕地慢一点,也慢不了多少。关键是一头母牛一年生一头小牛犊,一头4至5个月的小母牛卖个四五千元,小公牛饲养成肉牛可卖1万多元。村民们把养骡子改成了养牛,效益很好。

“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张雷威着手扶贫,组织村民修整进村道路,联系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引进新品种牛羊,带领村民搞适度养殖。三年后,仅靠适度养殖一项,村里户均增收1.5万元。

2007年夏天,薛下村、寺沟村、岔上村水利工程同时开工,张雷威去工地查看。山高坡陡,他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险些滚下悬崖,左脚疼得钻心。去医院检查后,确定张雷威脚部三处骨折,医生为他打上石膏。但张雷威心里着急,在家只休息了27天,就拄上双拐,坐车行驶了100多里山路回到村里工地上。

爱人气得直掉眼泪,打电话说:“老张你不要命了吗,落下病根子我可不伺候你!”

张雷威的努力没白费,三项水利工程当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5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扶志又扶智,勤劳致富很重要。

贫困户自身的脱贫动力才是脱贫工作最长久的动力和结果。“扶志又扶智,鼓励勤劳致富很重要,不光挖经济的穷根,更要挖思想的穷根。”

张雷威从一开始参与扶贫就注重扶志。最初,部分村民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对致富项目不积极、不热心,只想要钱。为解决村民“自身造血”问题,张雷威的办法是树典型,让其他人看到希望,树起志向,激起致富愿望。

史家坬村村民冯学胜48岁,光棍一人。看到其他村民养牛增加了收入,他也想养牛,又下不了决心。张雷威和村支书冯生成就唱了一出双簧,激励他的斗志。冯学胜表示立志要养好牛,在全村人面前争一回气!张雷威资助他买了柴油三轮车、微耕机、碎草机。对于冯学胜的进步,张雷威逢人就表扬。冯学胜勤劳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过上了好日子。

2017年,张雷威牵头成立陕西省第一个“金点子”劳模扶贫帮困服务队。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热爱精准扶贫的劳动模范、第一书记、农牧业专家自发义务为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金点子”服务队组建以来,指导脱贫攻坚,建设光伏发电站、肉牛养殖场、白绒山羊养殖场、小米杂粮加工厂、粉条加工厂、养鸡专业村、香菇大棚、千亩山地有机苹果园等,深受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民的欢迎,已帮助100多个村子脱贫致富。(来源:西部网)



编辑:管理员